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擘画了路线图、吹响了动员令。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晓东围绕“省情明志、嘱托领航、践行担当”三个维度,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撰写《牢记嘱托担使命 砥砺奋进新征程》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肩负的时代责任、发展机遇与技能报国的行动路径。
一、感知中原:河南的省情底蕴与战略地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语,正是其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的生动写照。这片土地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
(一)人口大省与经济重镇
河南全省常住人口9785万(2024年末数据),不仅是人口大省,更是经济大省。202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5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制造业是河南经济的坚实根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66万家,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拥有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
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过去四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1%、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形成了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链。2024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0%,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1和3.9个百分点。尤为重要的是,作为我省产业培育的核心抓手,“7+28+N”产业链群表现强劲,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3.2%,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4%,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这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催生新需求:
全省87.2%规上工业企业部署智能应用场景,急需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开发智能生产线。
郑州金融岛集聚金融机构超3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3万亿元,为金融服务与管理、财税大数据应用、财富管理专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运营等实践场景。
智能财务系统覆盖率提升至65%,会计信息管理(智能财务/数据资产)、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人才在工业大数据分析领域需求激增。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等龙头企业享誉全球。中铁装备盾构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卫华集团起重机产销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中国一拖大中型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一切,为河南“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天下粮仓与农业基石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344亿斤、居全国第2位,连续多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1位。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其中小麦占1/4,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国之大者”的坚实根基。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
现代农业产业链释放新机遇:
全省3.5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1.2万亿元,亟需大数据与会计(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大数据与审计(ACCA)专业参与农业企业上市辅导、供应链成本管控。
智能农机装备渗透率达52%,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运维领域前景广阔。
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市场营销、供应链运营专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作用关键。
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全国农机行业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这为河南“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三)文化宝库与开放前沿
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其四(郑州、洛阳、开封、安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遗迹璀璨夺目,“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其生动写照。
文旅产业升级创造新岗位:
洛阳建成102座博物馆,室内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参与文化空间营造。
《唐宫夜宴》《只有河南》等IP带动文创产值破千亿,数字媒体技术、人物形象设计、舞蹈表演专业在数字人设计、文旅演艺中大有可为。
同时,河南也是内陆开放的新高地,“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20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突破6000列,辐射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业务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超2500亿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支撑“买全球卖全球”贸易体系),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华丽转变。
全省实有经营主体中经营范围含“文化”“旅游”的超过47万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旅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3.2%,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拉动相关就业岗位987万个。这为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发展文旅支柱产业,以及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独特优势。
(四)战略叠加与使命担当
河南在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综合交通网总规模达29.2万公里,“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962.30公里(2024年末数据)。
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5G网络实现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正在加速形成。郑州机场开通客运航线234条、全货机航线62条,形成“1枢纽4支线9通用”机场网络格局。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建设省实验室27家、省级产业研究院5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9家、中试基地6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到77.76%,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93.23亿元,同比增长25.2%。
战略平台需要复合型人才:
郑州航空港区需要政府采购管理、金融科技应用专业开展跨境结算、保税仓储服务。
27家省实验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科研辅助岗位。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25.2%,催生技术服务、研发助理等新职业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在全国分量重”,这一系列的省情特点,决定了河南必须也能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勇挑大梁”、展现更大作为。
立足于此,河南宏伟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领先的农业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共同构筑了河南迈向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尤为重要的是,这幅蓝图与我们每一名同学的未来紧密相连——河南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顶天的战略家,更需要落地的实干家。无论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现代服务领域的跨境电子商务,还是文旅文创中的数字媒体技术,每一个专业都是这幅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我们的课堂学习与河南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大家的技能成长与中原的崛起进程紧密相连。
专业所学与产业所需的精准对接,在我们身边的金奖团队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就在今年8月,我校智能会计学院的黎书畅、李一欣、张梦真、周小妮四位同学,在杨纪红、崔锐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从全国206支顶尖参赛队伍、819名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勇夺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财经赛道”金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历史性的突破!
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其竞赛内容完全对标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需求,聚焦“财务流程自动化(RPA)、业财数据集成与可视化、大数据风险管控、云财税平台操作、智能财税决策分析”等核心领域。这雄辩地证明,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正是河南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宝贵技能;我们脚下的校园,正是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沃土。
二、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河南的核心要求与战略深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河南考察调研,为河南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河南“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并着重强调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两高四着力”的战略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河南发展指明的实践路径和前进方向,为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行动指南。
“两高四着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发展”与“治理”的辩证统一规律: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什么、怎样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路径;高效能治理着眼“如何保障、怎样护航”,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河南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引擎;“四个着力”则是这一引擎的关键支撑,将宏大的“两高”目标具象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发展任务,推动战略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这一战略布局,既是对我国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宝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也为我们扎根中原、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
(一)以高质量发展筑牢物质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要求河南“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一要求立足于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特殊省情,希望河南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宏大的时代舞台。
其战略深意与实践要求包括:
1.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建设制造业强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要求河南“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考察洛阳轴承集团时,他特别指出“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依托我省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工业基础和一大批优质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夯实制造业这个坚实基础,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懂技术,更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2.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连续多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预示着农业将成为高科技赋能、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为青年人才带来了投身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共同推动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世界餐桌”转型升级。
3.强化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基于河南全国唯一地跨四大流域的特殊省情及其在国家生态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河南正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扛牢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政治责任,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标志着绿色低碳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选择相关专业就是选择了未来的朝阳行业。
4.推动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河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河南正加快构建“7+28+N”产业链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这意味着创新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需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力,在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5.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南“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河南正以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为双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对外,加快拓展“空中丝绸之路”,推动中欧班列(郑州)高质量发展,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巩固“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格局;对内,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化“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新动能。一个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不仅意味着无限的机遇和更公平的舞台,更激励着有想法的年轻人去开创事业,在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以高效能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强调高效能治理同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要求河南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保障。这一要求立足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特殊省情,希望河南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我们每个人的职业成长提供了实践历练的广阔平台。
其战略深意与实践要求包括:
1.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河南正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创新,全省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超50万人,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协同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创新探索“智慧党建+”模式,打造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党组织与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党建网络,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2.聚焦民生福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立足亿级人口大省的实际,任何民生问题都是关乎巨大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河南正聚焦“一老一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创新建立“线上+线下”民生诉求响应机制,打造全省统一的民生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民生诉求“一网通办、一键直达”;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民呼我为”快速响应体系,推行“社区管家”服务模式,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3.筑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盯牢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河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风险防控体系,开发应用社会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立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应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4.强化法治诚信,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把全面依法治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行信用承诺制和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以“四个着力”领航,绘就中原新篇的战略深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着力”,为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这四个方面并非简单的任务并列,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维,共同指明了河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定位和使命。
1.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核心在于“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不仅要求河南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更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好粮食安全与产业安全。河南的使命是成为确保国家“粮食饭碗”端得牢、先进制造业“命门”握得住的战略腹地和可靠支柱。其深意在于通过河南的“双轮驱动”,为国家应对不确定性、增强发展韧性提供坚实支撑。
2.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关键在于“探索超大规模人口省份的现代化之路”。河南的治理实践,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取得成功。其创新意义在于为全国探索如何将亿级人口的治理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每一个个体,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打造共同富裕的区域样板。
3.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焦点在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流域治理”。河南的生态保护超越了省域范畴,关乎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的成败。其示范价值在于探索如何作为国家生态格局中的关键节点,实现流域协同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为流域型省份提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范例。
4.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精髓在于“以文化自信赋能现代化建设”。河南的文化建设不仅是发展文旅产业,更是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历史责任。其长远目标是通过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探索一条用文化自信引领发展自信的独特路径,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这四个“着力点”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维度,共同回答了“河南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这一时代命题。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要求河南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在承担国家使命中彰显本地特色,完整、准确、全面地践行新发展理念。
三、践行使命:高职学生的担当与行动路径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岩在国务院新闻办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职业教育年均培养毕业生超1000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一线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全国总工会近四年评选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32位为职业院校毕业生;2022年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中,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这些数据有力证明,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高职学子赋予了服务国家战略、成就出彩人生的时代使命。
这些沉甸甸的数据和崇高的使命,深刻诠释了职业教育在支撑国家产业升级、服务战略需求中的“顶梁柱”作用。它意味着,你们的选择无比正确,你们的未来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是对河南发展的战略指引,更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深切召唤。今天,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河南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真正成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呢?
(一)融入制造强国战略,锻造新时代工匠先锋
河南正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这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专业学子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化专业学习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主动了解河南“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等万亿级集群和“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链的技术趋势,在实训中超越基础操作,深入探究原理工艺,着力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例如,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可研发智能诊断系统提升飞行器运维效能,大数据技术专业可通过数据分析驱动制造提质增效。
新时代工匠绝非守着铁锤与火炉,而是用代码调试智能生产线、用数据优化制造流程的数字型创新型工匠——你们正是河南制造业迈向高端的“关键变量”!
锤炼工匠精神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基。在每次实训、每个项目中要践行精益求精,比如,编写代码时追求零误差,调试设备时坚持极致可靠,加工零件时苛求毫米精度,将“敬业专注创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4年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活动报道的15名顶尖工匠,正是我们践行工匠精神最鲜活的教科书——医疗工匠在手术台上雕琢0.01毫米的生命精度;能源工匠于深海平台独守15年不熄的焊光;制造匠人用算法唤醒老旧机床30%的潜能。他们用行动宣告:工匠精神,是“死磕毫厘的敬畏”,是“孤岛十年的担当”,是“智造焕新的魄力”!
同学们,让我们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在阅读大国工匠传记中感悟“毫厘千钧”的坚守,在与劳模对话中对标先进,在挑战真实任务中淬炼硬核技能,牢固树立“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信念,努力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守护大国粮仓根基
河南作为“天下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是重中之重,这为学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供应链运营等专业的同学提供了广阔天地。同学们要主动将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从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到质量追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技术支撑;更要利用电商技能助力农民打造品牌、拓展销路,让河南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百姓餐桌。为助力乡村振兴,我校一批青年学子已在此领域率先垂范:
——我校2023级张亚琳同学返乡调研后,依托学校众创空间开展“短视频+直播”助农,累计浏览量破400万、粉丝过万,完成九大品类直播200余小时,吸引观众5万+,促成订单7000余单,销售额达50余万元,真正实现“一根网线撬动产业振兴”。
——我校2023届优秀大学生杜梦圆,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其事迹获央视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被网友誉为“农机女神”。她不仅考取农机证跨省收麦,日作业超百亩,更为乡亲们直播带货2000多小时,累计网上直销酥梨、香菇等特色农产品10万多公斤,为40多个家庭创收近80万元。她拒收贫困户报酬时一句“有些事钱算不清”感动全网,网友纷纷赞叹她既是“一脚油门到底的实干派”,其故事更是“青春在麦浪中闪光”的生动写照。获得“平顶山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她,以“让父亲少弯腰”践行“藏粮于技”,用“让老乡粮不烂地”诠释“造福人民”——这声承诺,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躬身实践。
她以科技助力农业,以青春投身沃野,成为新时代农人扎根乡土、反哺乡梓的青春标杆。她的故事证明:当个人梦想与国之大者同频共振,麦浪中也能翻涌出时代最强音。
情怀扎根大地,在乡土实践中读懂“国之大者”。同学们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乡土深沉热爱的结晶。作为新时代职教学子,我们既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厚植“三农”情怀,读懂粮食安全的分量。通过“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感悟农耕文明“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进而深刻理解“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意义。同时,要践行知行合一的担当。如何践行?路径有很多。既可以像杜梦圆等同学一样,深入田间地头,用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也可以投身智能制造一线,用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参与社区治理,用专业知识优化公共服务。关键是找到专业所学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参与基层治理创新,贡献青春智慧力量
河南是人口大省,提升高效能治理水平至关重要。这为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政府采购管理等专业学子提供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舞台。各专业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学生社区服务及基层治理实践,实现专业能力与社区发展的双向赋能,比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开发“智慧社区”小程序(如校内已实现的报修、活动报名系统),优化服务流程;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可以分析学生社区水电消耗、垃圾分类等数据,为节能降耗提供决策支持;
——政府采购管理专业:参与学生活动物资采购流程设计,确保资源公平高效配置,规范物资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涵养职业道德,筑牢法治诚信基石。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法治意识、诚信品格和责任感都是立身之本。同学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校纪校规,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恪守诚信,珍惜个人信用,比如:
——政府采购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模拟“阳光采购招标”流程,在实训中强化依法办事意识;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学生需严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伦理准则,确保数据使用合法合规。
要积极参与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如诚信主题辩论赛、法治情景剧展演),在活动中深化规则认知。通过持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努力成长为各行各业中可靠、可信、可担重任的中坚力量。
(四)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其独特优势。这为学习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播音与主持、文物修复与保护、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绽放才华的舞台。
用专业技能活化传统文化。大家要运用所学的数字技术、设计理念、传播方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可以通过VR/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创作动漫作品讲述历史故事,设计文创产品传播文化符号,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家乡文旅资源。
——我校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师生们正是这一理念的杰出践行者!他们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专业带头人王学俊教授带领下,深度开展釉料绘制、烧制等传统工艺实训,将千年窑火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学生的毕业作品不仅登上展览,更被《大河报》专题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古老陶瓷艺术焕发新生。这证明,我们手中的刻刀与画笔,正是激活文化基因的“魔法棒”。
在文化浸润中提升综合素养。要主动走进博物馆、纪念馆,感受历史的厚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实现全面发展。
(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建美丽河南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强省,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这为我们学习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同学指明了奋斗方向。
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实践。大家要在专业学习中,重点关注节能降耗、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和理念。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同学可研发智能环境监测设备,实现对废水、废气排放的实时数据追踪与预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同学可开发污染源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生态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可设计环保宣传数字产品,用VR/AR技术展示生态修复成果,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要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全过程。
从我做起,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者。要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光盘行动”、“旧物回收”、“节水节电”等绿色生活方式。可以参加环保社团,开展宣传活动,带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青春力量。
站在河南现代化建设的崭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深刻领会这份嘱托,牢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以刻苦学习精进技能、以躬身实践服务社会。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与技能的竞争。面对河南绘就的发展蓝图,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和国家战略,在技能报国的广阔道路上砥砺奋进,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绚丽篇章,为中原大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技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