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王洁】聚光灯下,信息技术系心理情景剧组正在筹备参加2025年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征集展演作品——《新生》。这部由师生共同打造的原创剧目,不仅是一场艺术呈现,更是一堂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关于创伤、救赎与重生的故事,用戏剧的力量叩击心扉,传递温暖与希望。

剧本创作:从伤痛到治愈的蜕变
《新生》的剧本灵感源于现实青少年心理困境,聚焦主人公小雨因家庭变故陷入自我否定的心路历程。指导老师带领创作团队反复研讨,将“创伤后自责”“亲情缺失”“社会支持”等心理学议题融入剧情。编剧以“黑袍人”象征负面情绪,用“婴儿啼哭”隐喻希望重生,在虚实交织的舞台语言中,完成对心理疗愈过程的艺术化表达。指导老师强调:“我们希望通过小雨的故事,让观众明白——痛苦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

角色塑造:与阴影共舞的沉浸体验
演员们为真实呈现角色的心理挣扎,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深入研读心理学案例,甚至体验“蒙眼独白”“黑暗独舞”等训练。饰演小雨的学生坦言:“每次排练崩溃戏份后,都需要时间平复情绪,但正是这种共情让我理解了自我救赎的力量。”反派角色“黑暗使者”的扮演者则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将负面情绪的压迫感具象化,与小雨的脆弱形成强烈对比。演员们用细腻的表演证明:唯有直面黑暗,才能触摸光明。

舞台设计:隐喻与治愈的视觉叙事


舞台团队巧妙运用光影与道具构建双重空间:现实场景采用暖色调布景,而心理空间则以暗黑系元素呈现。当小雨被“黑袍人”包围时,旋转的暗色灯光与扭曲的影子交织,具象化内心撕裂感;而最终幕的病房场景,一束朝阳穿透窗棂,照在师生相拥的身影上,象征新生的降临。音效团队还原创了主题旋律,用低沉弦乐铺垫压抑,以清澈童声合唱升华希望,形成直击人心的情感张力。
幕后心声:一场跨越舞台的心灵疗愈
排练过程中,剧组全员经历了深刻的情感共鸣。有学生在讨论会上分享:“小雨的故事让我想起被孤立的经历,但看到她最终释怀,我也学会了和解。”演员们感慨:“这部戏的排演本身,就是一次集体疗愈。”

落幕与启程:让每一颗心都有“新生”的勇气

《新生》的演出在掌声与泪水中落幕。学生反馈,剧中“法律维权”“社会支持系统”等情节让他们意识到:心理困境需要行动破局。正如剧终那句“妈妈”的呼唤,不仅是小雨的重生,更呼吁所有人用爱与责任为他人点亮微光。
“所谓新生,不是遗忘伤痛,而是带着伤痕继续绽放。” ——这既是《新生》的核心理念,也是献给每一个在黑暗中前行者的温柔告白。【摄影:王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