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职业素养研究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养的现状分析,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概括为学生的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社交素养五个方面,分析了各方面包摄的要素内涵,从而构建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体系
关健词: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素养 内涵体系 构建
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才十多年,高职教育办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今为止,职业教育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成和谐发展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育理念和实施策略,各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据所见,莫衷一是。
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体系,以提升大学生自身已有的素养和培养大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
一般而言,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可以认为,职业素养即、
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素质的体验与反应。
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象。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任何一种职业对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它不仅包括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特有素养,还包括为获得这些素养所应具备的潜能。个体在职业工作中行为的外化,体现出了个体职业素养的高低。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一般就职于企业、公司。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对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的任务,以使学生毕业上岗便具备了较为良好的职业人的素养。那么,作为准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究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这需要从国内外关于职业素养研究和我国高职在校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
1.国内外关于职业素养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 职业教育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四种模式,即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这四种模式都无一或缺地提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但各有偏重,自成特色。普遍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关于国内对于职业素养内涵的研究,有的学者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1]三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2]。从现有文献看,学术界和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由于侧重面不同而有一定的偏差。学术界的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职业界的职业素养相比之下比较具体,通常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它包括一般社会化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作为从事企业、公司从业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厘定应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提炼要素才更为精准和全面。
2.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养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入学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异也大;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社会对职业教育尚缺乏认识,入学时学生就读职业院校普遍具有无奈心态,“落败”的心理阴影短时内难以化解,情绪较为低落;学生入校时目的不够明确,对前途感到漠然,学习缺乏动力;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劳动观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纪律较为散漫,学习行为自控能力不强,缺少担当意识;受社会、家庭及个人性格等多面影响,不少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太善于与同学团结协作,为人处事缺少常识和经验,社交能力参差不齐。这些情况既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必须要正视和化解的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促使他们转换社会角色、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的社会化人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校生是作为准职业人才培养的,必须使他们养成具备职业意识强、职业道德水平高、团队意识强、能吃苦耐劳、负有责任担当意识的个性品质。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从思想、心理、专业、行为、社交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严格教育与疏导,逐步消除学生入校时具有的各种弊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提升学生自身已有的素养。从学生未来就业所需具备的素养而言,应该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从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出发,有必要提高文化素养、心理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归纳起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体系主要体现于学生的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社交素养等五个方面。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五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就业应该具备的品质,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职业素养内涵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这五个方面设置相关课程,组织相关活动,通过显性和隐性的策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达到学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五个方面,各自包摄着更为具体的内容:
(一)思想素养
1.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一般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应侧重于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使他们爱党、爱国,对人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和信心。
2.品德素养
品德素养指人品德性素质,即一个人内在的道德观念素质和外显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修养。高职院校学生品行素养应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素养和作为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品行修养,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俭自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所以,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品行修养从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实施教育。
3.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意识密切相关。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提前感知、感悟、体验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的行为准则、企业的道德规范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心理素养
1.进取心
进取心是指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入校时的“落败”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感到漠然、学习缺乏动力等现象,通过各种课程与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意识,树立人人能成才的观念,使他们振奋精神,充分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和热爱。
2.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人们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方面。当代高职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宠,生活能力较差,缺乏控制能力和责任感,经受不了打击,抗挫折能力弱。高职教育要通过心理疏导、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3.意志力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高职院校学生涉世不深,鲜有独立应对事物的机会和能力,同时受社会浮躁、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往往学习和生活耽于想像,疏于践行,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素养加以教育和转化,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磨练学生的毅力和意志,让他们对所从事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热情,逐步形成全神贯注、务实求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专业素养
1.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人们从事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文化常识,在高职院校主要以通识课用课程形式呈现出来,如计算机操作知识、应用外语知识等相关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奠定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知识基础。
2.专业基础
专业基础是人们从事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知识建构,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通过课程体系获得的。专业基础制约着学生专业素养的强弱、专业技能的高低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不同于中等技校教育,它具有高教性;高职院校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强调职业性和技能性。高职院校各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力求做到高等教育不缺位、高职教育不错位,形成精练、有用的课程体系。
3.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人们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学生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就业,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学业和就业达到有机吻合。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学习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和校内外实训转化而成。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建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开展教学活动,并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人们在从事生产和活动中创建新事物、新方法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国大力提倡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这项教育任务,有必要通过相关课程和各种活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技改意识与能力,养成勤用脑、多动手、大胆想、敢突破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行为素养
1.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反映的是组织活动中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活动的高效率运转。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从事的职业多是团队行为,工序之间联系紧密,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学习和训练也存在着班组同学之间的协作与配合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纠正学生作为独生之女惯有的自我意识强、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现象,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的精神。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未来职业活动领域中工作和生活,必须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工作精神。
3.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主要反映在行动和抵制各种诱惑中,只有在困难中勇于担当,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养成这种职业素养。
(五)社交素养
1.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指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现代社会处于住于信息时代,交往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口头、书面、网络、通讯与人交往,是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就职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在运用语言和书面交际方面受到了制约,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期间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补课,通过课程和各动活动让他们学会礼貌待人、举止得体,具备一定的交际知识和技巧。
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络与协调能力,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高职院校要让学生学会在各种情况下与各种人交往,学会察言观色,透过表象看本质,掌握一定的化解矛盾、增进合作、融洽情感的知识和技巧,学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3.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从工作任务出发,对资源进行分配、调控、激励、协调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入校前参加活动机会少、缺乏组织协调能力的现象,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建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体系是一件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但它十分重要,而且它还需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