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

发布时间:2024-03-0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大学语文》开学第一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案例撰写人:李合月

所在院(系)部:基础部

一、案例主题

从上古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精神

二、案例意义

1.将新郑2023年拜祖大典、热播剧《长相思》、小说《盗墓笔记》等相关元素与上古神话相联系,以东西方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作对比,引导学生理性思辨,面临困难时坚韧不屈、勇于担当。

2.上古神话中主动作为、厚德重生、居安思危等价值观,正是新时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源头。由此引导学生意识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深入骨血的传承,使学生自然树立起民族自我认同感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上古神话的产生、定义、流传、主题、功能。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列举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学特点,将东西方神话作对比,掌握上古神话的特点及精神价值。

(三)情感目标

体会上古神话中蕴含的坚韧不屈、勤劳勇敢、厚德重生、居安思危等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四、思政教学素材

原始时代,人们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有着强烈的征服自然的愿望。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十分低下,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或掌握自然的规律,更不可能战胜自然。因此那一时期的人类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认为主宰一切的神灵创造了一切自然现象,于是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由此产生了神话。上古神话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等等,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直到今天,神话仍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出活跃在当今社会。

2023年4月22日,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中国河南新郑庄重举行,拜祖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这一主题,仪程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的九项,分别是: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影响下,海内外中华儿女每年都会在“三月三”前后自发举办同拜活动。此项活动进一步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身边或网络上亦有随处可见的神话元素,如: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的太阳神鸟

电视剧《长相思》原型来自《山海经》

五、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课为开学第一课,起始课中,教师首先做自我介绍,师生相互认识。接着教师向学生明确课程考核标准、提出上课的希望与要求。思政融入方面,将新郑2023年拜祖大典、热播剧《长相思》、小说《盗墓笔记》等相关元素与上古神话相联系,以东西方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作对比,引导学生理性思辨、面临困难勇于担当、意识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深入骨血的传承,自然树立起民族自我认同感与自豪感。

(一)课前阅读

学生课前阅读代表性神话作品:《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了解神话大义。

(二)课中实施

图片与视频展示新郑拜祖大典相关内容、热播剧《长相思》剧照、小说《盗墓笔记》照片,引导学生得出神话元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进而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讨论

1.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反映。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思政要素: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自然、社会)的主观映象。神话归根到底,也是一种认识。)

神话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举例:东西方人类起源神话,虽然东西方神话都提到创世之神用泥土造人,存在一种相互印证的巧合,但我们应该避免运用这种巧合附会毫无证据的假说,认为真的有神用泥土造人。(思政要素:引导学生理性思辨)

2.神话的功能

教师发问: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我们从小听到的解释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年兽的故事。人们世代讲述传授神话,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持某种社会习俗或者社会制度存在的意义及其合理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上古神话中熔铸的深厚情感、塑造的鲜明形象、表现出的丰富想象力。)

教师发问:全球华人以什么联系起来?新郑黄帝故里为什么每年都要举行拜祖大典?引导学生联系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神话、龙图腾神话一直是全球华人之间的精神黏合剂,祭祀黄帝其实也是一次民族认同感的回归。(思政要素:以上古神话感召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3.神话的解读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在这些神话中,盘古、女娲、大禹所起到作用是什么?他们对待人类是怎么样的?(创造、拯救)体现出他们的什么精神?(面对灾难时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思政要素:①以上古神话感召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②联系现实生活疫情防控、地震、火灾、7.20洪水期间各行各业的奉献实例,号召学生学习神话中面对灾难时的奋斗精神。)

多媒体展示《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启发思考:精卫和刑天,死后有什么举动,其中体现了什么精神?(不屈反抗精神)(思政元素:①联系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斗争历史,挖掘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②当今时代,中国仍然面临着某些霸权国家的封锁、打压、无端制裁,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要坚定立场,继承发展民族的不屈反抗精神。)

六、案例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切入点,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神话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上古神话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其亮点与精彩之处在于:

1.以距离学生较近的新郑黄帝故里每年举行拜祖大典切入,引导学生将之与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相联系。以上古神话感召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坚定文化自信。

2.将东西方创世神话、洪水神话相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国家主动作为、以人为本,继承了神话中的厚生爱民思想。从神话中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屈精神联想到我国近代以来遭受侵略的斗争历史,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勇担重任。

其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在于:

1.应注意到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所折射出的思政元素,联系学生熟悉的《红楼梦》《离骚》等文学作品加以说明。

2.东西方神话对比的部分内容应进一步充实,如洪水神话中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的对比。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