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2025年暑期,基础部李森、梁缓两位教师分别赴河南财大、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先后参加 2025年省培及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两位教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全身心投入学习,在为期十日与十四日的集中研修中,于知识汲取、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收获满满,为基础部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一、深耕人文教育,筑牢职教语文育人根基
此次培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度结合,让两位教师对“以文化人”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李森老师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省培中,跟随专家从《诗经》的质朴咏叹到现代文学的多维探索,不仅精进诗词意境分析技巧,更突破“纯美学鉴赏”的教学局限,明确需从文学作品中挖掘职业教育价值,将李白“长风破浪”的豪情转化为学生直面职业挑战的勇气,将杜甫沉郁顿挫的情怀转化为学生体察行业世情的共情力,让人文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职业品格养成。
梁缓老师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级培训中,从曹煜晴、罗静老师对传统文学与《左传》微言大义的解读里,找到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联结。在准备《绝境铸史魂——从司马迁看工匠精神的古今传承》小组说课时,她深刻意识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着坚守,与当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质相通,进而明确要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引导学生理解职业价值、树立职业敬畏。同时,佛朝晖教授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更让她坚定“不止为经师,更做人师”的追求,决心在语文课堂中既守护语言文字的纯净,又传递精神世界的力量。


二、聚焦创新实践,探索职教教学改革新路径
培训中,职业教育政策解读、AI 技术应用、产教融合实践等内容,为两位教师打开了教学改革的新视野。在政策与产教融合层面,李森老师通过职教政策学习,明晰高职语文需主动融入“深化产教融合”大潮,语言表达训练要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文字规范教学需承载严谨职业态度培育;梁缓老师则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地观摩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后,提出高职语文的“融合价值”:围绕高效沟通、信息处理等核心素养,为服务类专业优化情境对话教学,让语文成为衔接专业与职业的“桥梁”。
在技术赋能与教学方法革新上,AI应用培训成为一大亮点。李森老师学习AI在智能备课、学情分析等推演中的应用;梁缓老师则从许琼老师展示的AI工具中获得启发,希望将智能教学设计生成、AI辅助批改引入课堂,把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教学与师生互动。此外,濮海慧教授对全国职教教学能力大赛案例的剖析、刘向红老师关于课堂评价改革的分享,更让两位教师明确方向:要以“真任务、真情境” 设计教学,引入过程性评价,打破 “满堂灌” 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型。
培训归来,两位教师积极与部门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他们表示,将把培训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将AI技术、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强化语文教学与职业场景的衔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基础部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搭建研修平台,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协调,鼓励教师参与省培、国培等培训,助力教师更新理念、提升技能,同时通过专题教研、示范课等形式,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转化成果,推动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为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贡献力量。(一审:王雨晴二审:孙晓景三审:赵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