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 撰写人:高培 所在部:基础部
一、案例主题
学习“飞人”事迹 感知体育精神 点燃奋斗青春
二、案例意义
本案例选自《新视野英语综合教程——读写教程1》第四单元阅读篇章“Making History Through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Willpower”《以科学训练和意志力突破历史》。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亚洲飞人”苏炳添奋力拼搏,最终实现奥运梦想的故事,并从“飞人”故事中总结了苏炳添的两大成功秘诀,即“科学训练”和“强大的意志力”。本案例深挖“飞人”事迹中的育人资源,时刻以“苏炳添的体育精神能给大学生带来哪些启示”为导向,引导青年蓄力奋发,点燃青春风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清文章时间线,了解苏炳添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丰富学生对“飞人”故事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章框架结构,掌握并熟练运用“强调句”句式,学会分析苏炳添成功的原因,提高英语表达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悟苏炳添的体育精神,作为大学生应找准方向,蓄力拼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四、思政教学素材
思政素材1:纪录片《苏炳添:世人只知9秒83,不知道他走了多远》
是时候改变了!经过多次实验,苏炳添决定改变起跑脚。
改变并非易事,就像习惯使用右手写字,突然换成左手,这样的改变常常让人无法适应。为了尽快调整,苏炳添把握每一次改变的机会:走路时突然换成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反复在脑海中模拟,就连做梦都是在一次次起跑。
7个月后,苏炳添做到了!他更改了起跑时的出脚,顺利将第一步从原先的左脚换成右脚。跑步节奏也有所改变,每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在后半程保持最佳状态。
改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在2015年的国际田联联赛中,苏炳添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田径史上首位突破百米10秒的黄种人。

之后,他为了保持状态,为了跑的更久、更快,便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晚上10点睡觉,保证身体时刻处在最佳状态;根据科研仪器设备复盘自己的训练,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思政素材2:从刘长春到苏炳添,跑完奥运百米赛道中国花了89年
1932年7月31日,刘长春站在奥运男子百米预赛的起点。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浮21天后来到洛杉矶,是参加这届运动会唯一的中国人。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的终点。身披国旗,以9.83秒打破亚洲记录,他是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短短100米,站在起点的刘长春和飞向终点苏炳添,隔着中国体育由弱到强的89年。

1910年,《申报》刊登了著名的“奥运三问”:
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第一个问题,我们花了22年来回答。1932年,中国代表团:1人。1984年,许海峰获得中国首枚奥运金牌;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从1932到2021,时光交错89年。刘长春曾经奋战过的男子百米赛道上,由苏炳添再次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历史。
思政素材3:习总书记金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者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中国人民向来具有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向来以不惧风浪不屈不挠无往不胜的文化品格扬帆远航。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运动健儿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勇攀人类最高峰,以奋进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让理想信念在竞技中升华,用奋斗的“火炬”照亮青春的星辰大海,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风貌。
五、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以“理清故事时间线并分析主人公的成功原因”展开,注重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故事中获得启发。
(一)理清故事时间线
1. 请学生精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含有时间的语句,以时间轴的形式清晰展示文中的时间线。学生小组讨论,使用“What did Su do in 2012/2014?”,“In 2012, Su took part in...”等句型进行口语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将时间轴上传至学习通。

(学生作业展示)
2.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时间轴作业,简单复述“飞人”苏炳添从2012年至2021年的奋斗经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并总结文章的时间线,初步达成知识目标。
(二)分析主人公的成功要素
1. 教师层层设问,如“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What does the 2nd-5th paragraphs have in common”(第2段-第5段有什么共同点)等,与学生探讨文章的框架结构,达成一项能力目标。
2. 教师抛出问题“Based on Paras. 2-4, what is the reason for Su Bingtian's success?”(苏炳添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 学生从第2-4段找关键词句并积累常用表达,如强调句式“It was at this moment that Su realized that he needed to change his strategy.”(意识到需要改变战术),“kick off his run by putting his left foot on the front instead of his right foot”(更换起跑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标题,总结苏炳添成功的第一个原因——科学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强调句式,又分析了苏炳添成功的原因之一,进一步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
4. 为丰富学生对“飞人”故事的理解,更好地达成知识和情感目标,教师引入思政素材1,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炳添为何做出更换起跑脚这样的职业生涯重大改变。观看视频片段后,教师总结升华,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苏炳添,但是我们能从苏炳添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苏炳添更换起跑脚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青年人的奋斗,需要建立在正确方向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找第5段关键词“willpower”(意志力),坚守梦想、永不言弃的强大意志帮助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
5. 为全面达成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入思政素材2。从只派出1名运动员参加奥运,到苏炳添在百米跑道上创造历史,这条路,中国走过了89年。这是一部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迈向体育强国的奋斗史,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承史。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 为升华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引入思政素材3——习主席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盼。青年人只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在各行各业以苏炳添式的奋斗者,相信未来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案例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精彩
1. 立德树人,倾心育人。本案例中,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方面,坚持德育为先,选取青年奋力拼搏并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方面,坚持以生为本,本案例旨在从把握正确发展方向、拼搏精神和青年人的责任感等方面,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2. 线型呈现思政内容,全程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施中,本案例以“理清故事时间线并分析主人公的成功原因”的逻辑线型铺开,注重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故事中获得启发。苏炳添的纪录片让青年人深刻理解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和强大意志力的重要性;从刘长春到苏炳添的89年跨越,不变的是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坚守;最后借习主席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嘱托,升华育人高度,引导青年增强责任感,蓄力奋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不足与改进
本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政素材库有待更新和补充。教师将进一步更新和补充课程思政的素材库,以便贴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的思政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后续将加大政治素养、教学方法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