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四)

发布时间:2024-05-17文章来源:基础部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优秀传统文化撰写人:刘雪平所在部:基础部

一、案例主题

传承甲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案例意义

本案例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文字书法部分,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成熟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讲好甲骨故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案例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甲骨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

(二)能力目标

通过甲骨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讲述甲骨故事,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思政教学素材

思政素材1:

视频《用甲骨文的方式,打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当甲骨文穿越到2024年的中国,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思政素材2: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一片甲骨惊天下》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唯一一种在三千多年时间里,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文字。

一代又一代甲骨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学精神,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甲骨文在世界文化保护中大放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河南要立足于大语言文字格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语言文字综合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原语言文化的发展繁荣。

思政素材3:

聚焦党的二十大,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故事是舆论传播的通行方法,也是社会沟通的有效办法。故事是“世界语”,过去的历史引起今天的共鸣,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讲故事是好办法,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今天,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需要我们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五、教学实施过程

(一)激趣设疑,讲授新课

引入思政素材1教师播放视频《用甲骨文的方式,打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是用什么文字呈现出来的?引入甲骨文的起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关注了国家大事,了解了热点,又直观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然后教师采用启发法和演示法展示甲骨文图片和实物复制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梳理,教师通过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讲述王懿荣、罗振玉等学者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归纳总结,起到巩固强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故事分享

引入思政素材2《一片甲骨惊天下》通过纪录片了解甲骨文化

甲骨文纪录片能够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一窥甲骨文的神秘面纱。让他们从中了解到甲骨文的起源、演变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进入甲骨文化故事的挖掘与讲述,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故事讲述汇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挖掘和整理甲骨故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围绕甲骨文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的权力,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甲骨文化故事会”活动,如仓颉造字、商王祭祀、卜辞记载等,形成丰富的故事素材。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讲述自己整理的甲骨故事,以微视频、微话剧、经典诵读等多样化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增强学生对甲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锻炼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小组沟通协作能力。

(三)实践育人,价值引领

引入思政素材3 聚焦党的二十大,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甲骨文化,重在学习甲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形成问题-实践-价值-引领的思政融入教学模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组织学生在智慧教室开展甲骨文创意作品设计写作大赛,如甲骨文图案的T恤、明信片、书签等,形成文案,利用文心一言智能AI绘画形成简单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甲骨文的魅力。

鼓励学生将甲骨故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制作甲骨文化主题的动画、短视频等,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扩大甲骨文化的传播范围。

教师总结升华教学主题,布置作业,形成知识脉络。

六、案例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精彩之处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科内容的有效结合。甲骨文字的选择兼顾知识性和文化性,充分考虑到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做到审美性、哲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学习与文化传承创新需求、个人素养提升需求相契合。

2.教学手段多元化。利用智慧教室、多媒体打造丰富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与当下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存在价值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组创意实践,实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3.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实践性。通过本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还通过亲身讲述和创作,感受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不足与改进之处

1.部分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课程思政融入自然,整体思政贯穿形成主线,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