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百万大学生在“史上最难就业年”艰难挣扎时,众多企业却在为招不到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愁。自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技工荒”以来,技工短缺现象一直在持续,并已从珠三角蔓延到东中部省市。据媒体报道,不少高职中职院校的应届生在4月底就被用人单位哄抢一空,有些学生一两年前就已被企业预订。
高素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市场看似矛盾的两种现象,实质上都源于当前教育发展格局的失衡。当前社会,大学教育获得的关注要远超职业教育,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甚至想方设法地升格为“大学”,以便获得加入大学扩招狂欢的资格。其结果是,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乏力,而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和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培养的却是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万金油人才”。
最近几年的“技工荒”,已让有关部门意识到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并且推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免费等政策。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还很低,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技工荒”在“最难就业年”依然存在,以及职校生成为用人单位哄抢的“香饽饽”,为如何缓解就业难提供了参考答案——转变观念,依靠更好的职业教育突围。
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领域,严峻的就业形势理应让政府部门在分配教育资源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作为有能力沟通就业市场“买方”和“卖方”的“中间人”,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高职中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多开展精确对口的订单式培养。
就业问题的实质是人才问题,要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优质人才,要用更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好的人才。如今一些职校生能拥有“挑工作”的资本,关键在于高职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精准,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因此,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吸取大学盲目扩招的教训,并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和活力。
此外,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和就业的观念也需调整。现如今,有些家长误以为只有考大学才能成才,有些大学生也舍不得放下身段,最终限制了就业时的选择面。这种“过时”的观念亟须改变。实现人生价值的路有很多,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事实证明,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职校生,只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只要愿意吃苦耐劳,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晋升和加薪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校生能在就业寒冬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视为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职校生成为“香饽饽”,意味着第三产业拥有了更强的吸纳就业能力,而这正是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出现调整的风向标。回顾欧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也都曾出现类似的转型过程。现如今,德国2/3的年轻人都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模式接受培训,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早已不逊于大学教育。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全社会尤其那些“迷信”大学教育的学生和家长上了一课。已有不少专家预测,大学生供过于求将成为常态,而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也将持续。是否应该转变观念,进而从就业难的泥沼中突围,显然并不难选择。
会计系
20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