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经研究,决定面向全校开展第18届 “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宣传教育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推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具体人员构成如下:
组 长:程 慎 李晓东
副组长:董 娣 施长春 何 涛 闫 浩
成 员:姚灵仙 王玉刚 董 昕 南志光 喻 林 陈 思
徐熠明 田振停 王学俊 张 良 赵碧漪 薛现平
刘 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闫浩兼任办公室主任,姚灵仙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由学生处学籍资助管理科老师和各院系资助专员组成。
二、活动形式和主题
本届“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宣传教育活动以“征文大赛”形式开展,征文主题为:“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
三、参赛对象
本次活动面向全校所有在校生开展。每件参赛作品需明确一位作者(即参赛学生)和两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参赛,把关文章写作政治方向、主旨立意,指导学生深入挖掘素材故事,协助完成相关修改提炼工作。
四、比赛流程
本次比赛以院系为单位报送作品,自2025年3月31日开始至2025年4月29日结束,分为“院系初选”和“校级评比”两个阶段进行。
(一)院系初选
各院系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初选,按照本院系在校生数1∶500的比例,推荐参加校级评比作品。各院系在推荐过程中应采用逐级推荐、集中评比的方式,对所报送的作品进行认真初评、适当审改,并明确排序。
2025年4月20日前,院系将参赛的作品报名表(附件2)、作品电子档和信息汇总表(附件3),报送至学生处学籍资助管理科李盼盼老师。
(二)校级评比
2025年4月21日至4月29日,学生处学籍资助管理科组织开展线下评审。
五、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学生受助脱困、成长蜕变、诚信感恩的典型事迹,紧扣“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的主题,结合个人或身边人经历,通过人物故事讲述受助成长体会,宣传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体现党和政府教育资助政策温度,倡导积极申请资助、自立自强、成长成才的意志态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突出正能量,内容真实生动。
(二)格式要求
篇幅2000字左右,A4版式排版(附件1)。
(三)版权要求
参赛作品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或AI直接生成,且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作者提交作品参选,即视为授权学校对该作品进行非商业宣传推广(包括且不限于网络、出版物、展演等形式)。
六、奖项设置
根据作品投放质量设置一、二、三等奖,从获奖作品中择优推荐3个作品参与省级评比。
七、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院系要及时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把握“诚信校园行”系列活动的精神主旨,推进本次活动顺利实施。
(二)坚持育人导向
各院系以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资助育人为主线,进一步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严格审核把关
各院系要对参赛作品进行高标准、多维度评估筛选,鼓励和保护原创,抵制抄袭套用,规范作品中关于学生资助政策的语言和文字表述,避免常识性错误和歧义误解,切实筛选出一批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创意精彩的作品,确保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附件:1. 征文格式模板
2. 校级评比阶段参赛作品报名表
3. 校级评比阶段参赛作品信息汇总表
2025年3月31日
附件1
“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 学生资助宣传教育主题征文比赛 |
××××××××××××××
(作品名称 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
姓 名:
院 系:
班 级:
指导教师:
作品名称(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居中对齐)
作者:王XX,指导教师:张XX、李XX
(三号楷体GB2312,居中对齐,段后空1行)
正文(三号仿宋,两端对齐,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正文中如有标题,标题为三号楷体GB2312,加粗,两端对齐,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个字符。
……
(篇幅2000字左右)。
附件2
校级评比阶段参赛作品报名表
作品名称 |
|
参赛院系 |
|
指导教师 |
|
指导教师职务或职称 |
|
联 系 人 |
|
联系方式 |
|
参赛者信息 |
姓 名 |
性 别 |
年 龄 |
院系 |
专业/年级 |
|
|
|
|
|
内容简介 (200字内) |
|
|
|
|
|
|
|
|
填表说明:指导教师2名,填写时姓名、职务(职称)中间用顿号隔开。
附件3
校级评比阶段参赛作品信息汇总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序号 |
作品名称 |
院系名称 |
作 者 |
作者就读学段 |
指导教师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 |
|
|
|
|
|
填表说明:指导教师2名,填写时姓名中间用顿号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