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体育部于2月26日上午开展了2024年春季学期“体育开学第一课”活动,此次活动为期一周,全体专、兼职体育教师参加。
本次体育第一课主要围绕“体育精神”和“节后综合症”及“课堂安全”三个主题展开。在第一主题中,老师们首先以“终身体育”精神为切入点,引导大家畅谈,学生们十分积极,并争相发表观点和想法。
其次,老师们通过“沉淀”、“一场大雨毁了我的体育梦”等一些体育网络文案引出对“体育精神”的看法:“体育精神应该是积极乐观的人生心态、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顶住压力的强大精神力、以及绝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首先要摆正心态,戒骄戒躁,沉心静气,把精力投入到能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方面。此外,一定要明确人生方向,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并建议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提升自己:一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实习与兼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三是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设想和规划;四是要拒绝精神内耗,努力充实自己。希望大家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努力去争取成绩与荣誉,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第二主题中,老师为学生讲解如何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缓解寒假过后可能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现的“节后综合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压力、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在假期结束返校后快速进入状态,高效的完成学业。
在第三主题中,老师通过举例方式为学生们讲授课堂安全问题。由于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课程,相较于其他室内课程具有特殊性,目前学生们普遍缺乏运动安全知识和自护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易出现伤病情况。
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教师与学生的安全隐患排查是重中之重。对教学环境、器械、自身状况的排查,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所预防,做出预判,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最后,老师们针对上课前、上课中及上课后三方面为学生们讲解了注意事项:
一是运动前要做好准备。首先要充分评估与检查自己的身体情况,若有心脏病或其他不适合参与体育活动的疾病,坚决不能隐瞒病情,要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检查场地和器材,另外要配合任课教师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消除安全隐患。
二是运动中要科学。首先要掌握动作要领,不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发挥好技术动作,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其次要正确使用器材,听从任课教师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在一些体育器械(如实心球等)的使用中,要注意选择适当场地,确保自身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伤及他人安全。最后运动负荷要适当,选择最有利于增强体质的运动负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小到大。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三是运动后要恢复。首先要认真进行放松,做恢复整理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人体更好地从紧张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使心脏逐渐恢复平静,放松身心。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就会造成暂时性的贫血,产生心慌、晕倒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其次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出现心慌、头晕,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调整与休息。运动后经过合理的休息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良好,说明运动负荷安排比较合理。最后进行体育运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运动前后要科学饮食,保证身体的能量需要,确保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每学期期初的“体育开学第一课”,历来是体育部非常重视的工作之一。体育部以“健康、科学、安全”为教学工作抓手,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体育开学第一课”的顺利开展,不仅为我部教师新学期工作树立了信心,也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