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端午节里话端午——第四党支部为纪念端午节举办专题板报活动

所属栏目:工作动态 信息来源:基础部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7日 16:38

端午节里话端午——第四党支部为纪念端午节举办专题板报活动

所属栏目:工作动态信息来源:基础部发布时间:2016-06-07 16:38:18

——第四党支部为纪念端午节举办专题板报活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根据我院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第四党支部积极响应,举办了一期以端午文化为主题的制作宣传板报的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相传,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的楚国大臣屈原。如今我国已经把清明、中秋、端午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端午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标明了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坚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我院教师第四党支部接到通知后,发动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设计宣传板的页面布局,并精心制作各种文字图片,经过大家的集体努力,6月6日,整个宣传板报制作完毕并在我院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

通过这种最简单的板报形式,让每一位党员充分参与纪念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来,使得大家充分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本次活动,即增长了知识,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为我院精神文明的建设夯实基础。身为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留住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在多种文化思潮激荡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必要。【审核:赵培勇】

附件:部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一)端午的由来和传说

1.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2.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3.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遂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此外,各地还流传有纪念孝女曹娥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纪念“涛神”伍子胥说(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纪念女诗人秋瑾说等,但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二)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投米团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角黍”、“筒粽”。 时至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饮雄黄酒:

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三)端午节诗文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