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雅韵承千年 古礼颂团圆

——我院中秋文化大讲堂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9-30 责任编辑:基础部 来源:基础部 浏览次数:

【通讯员:李森】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为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9月29日,由我院基础部精心策划的“中秋节传统文化与节日礼仪”文化大讲堂活动在思政演练中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特邀IPA 国际注册礼仪培训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资深乘务员石亚晨老师主讲,通过“文化解读+礼仪复原+互动体验”的多元形式,为现场师生打造了一场兼具深度与趣味的沉浸式中秋文化盛宴。来自数字休闲服务学院与艺术学院共计150余名相关专业的师生共同聆听了这次讲座。

基础部赵培勇主任致欢迎辞。他对石亚晨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着重介绍了石老师的专业背景——作为国际行为仪态认证协会高级教练、第三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专业指导师、以及航空高校空乘专业特聘讲师,其在传统文化研究与礼仪教学领域的深厚造诣,让在场师生对本次讲座充满期待。

探源溯流解码中秋文化底蕴讲座在诗意的氛围中开启。石亚晨老师以“月亮的文化别称”为切入点,从“玉盘”“婵娟”等雅致称谓,到“望舒”“桂魄”等神话意象,带领师生走进古人对月亮的浪漫想象。随后,她系统梳理了中秋节的历史脉络:从唐朝初年的起源、宋朝的盛行,到明清时期与春节齐名的地位,再到 2008 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现代传承;同时生动讲述了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经典神话传说,让师生们在故事中读懂中秋节“团圆”内核的文化根源。

在节俗讲解环节,石老师详细介绍了中秋“赏月拜月”“吃月饼”“饮桂花酒”“放孔明灯 等传统习俗:唐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篇、南宋《梦梁录》中记载的“月饼” 雏形、中秋夜饮桂花酒的甜蜜寓意,每一项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都让现场师生对传统节日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古礼新演复原传统拜月仪式作为本次大讲堂的核心亮点,石亚晨老师带领师生开展了传统“拜月礼”的复原实践。结合自身在礼仪教学领域的专业经验,她先细致讲解拜月礼的文化内涵——古人以月寄情,通过仪式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家人团圆的祈愿,随后拆解“净手、上香、拜月、诵祝”等环节的礼仪规范,从动作仪态到神情心境,一一示范指导。

现场学生身着典雅汉服,在石老师的引导下庄重行礼:净手以示洁净,上香寄托心愿,拜月时身姿端正,祈福时语调虔诚。整套仪式肃穆而温馨,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跨越时空,切身感受传统礼仪的庄重之美与文化温度。

趣味互动共抒中秋佳节情怀讲座后半程的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石亚晨老师结合中秋文化设计了“猜灯谜”与“诗词诵读”两大环节:灯谜题目巧妙融合中秋元素与传统文化,如“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有咸有甜(打一食品)”“欲上月宫折桂枝(打一成语)”等,同学们或低头思索,或轻声讨论,猜对者收获满堂喝彩;诗词诵读环节,师生共同吟诵《静夜思》《水调歌头》《十五夜望月》等经典中秋诗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在现场回荡,传递出浓浓的佳节情怀。

此外,石老师还结合自身“国际私人陪购师”“人体肤色诊断技术认证”的专业背景,简要分享了中秋团圆宴中的服饰搭配与形象管理小技巧,同时融入餐桌礼仪知识 ——从“以右为尊、面朝大门为尊”的座次安排,到“三长两短、仙人指路”等用筷禁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巧妙结合,实用性十足。

本次中秋文化大讲堂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既涵盖中秋历史、传说、习俗的文化解读,又包含传统礼仪的实践体验,更有趣味互动的氛围调动,真正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深度融合。活动不仅拓宽了师生对中秋文化的认知边界,更让古老的传统在当代校园中焕发新活力,有效激发了青年一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热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深厚的传统底蕴。(一审:王雨晴/二审:孙晓景/三审:赵培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