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精准减税 让利于民——谈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发布时间:2024-02-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税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金融学院  张少茹

课程名称:《税法》

一、案例主题

精准减税 让利于民—谈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二、案例意义

《税法》课程是财税专业的基础课,该案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将“育人”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课程思政素材库,为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的讲解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个人所得税事关全民切身利益,通过该案例可以对全民形成普法宣传,进一步强化公民法治意识,激发公民学法、遵法、用法的主动性,学会运用“税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完整列举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项目。

准确归纳专项附加扣除不同项目的具体税法规定。

(二)能力目标

可以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准确选择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能够灵活运用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进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情感目标

增强依法纳税和权利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增强家国情怀,强化理论自信。

四、思政教学素材

1.视频资源

个人所得税改革6大亮点——优化税率、提高免征额标准、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等。

明星偷逃税款——“直播一姐薇娅”、演员范冰冰、郑爽、邓伦等偷税漏税断送职业生涯;刘晓庆偷逃税款被判入狱等。

2.新闻热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使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下降等一些列问题接踵而来,我国出现了“低生育率+高老龄化”的局面。人口问题对未来的教育、养老、就业以及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国家陆续开放了“二胎”“三胎”政策。

根据数据结果看,该政策的实施导致的生育水平提升确实有限。一方面在全部生育中二孩比率在增长,政策是有效果的。但问题在于一孩的生育率在下降。这表明,二孩政策对于扭转人口老龄化和缓解人口压力的效果有限,而且政策的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城市的育龄夫妇并不愿意生二孩,因为生育成本高、育儿压力大等原因。关键是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和生育意愿非常低,连一孩都没有,何来二孩呢?究其原因,现代社会的经济压力、房价高涨、教育费用的增加等因素,使得年轻人选择更为谨慎和理性。

对此,国家从老百姓最在意的“收入”为出发点,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尽可能的降低公民的个人税负,给公民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3.生活案例

小王和小刘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父母均满60岁,有一个儿子上小学,家庭有房贷,小王扣完社保和公积金后工资15000元,小刘扣完社保和公积金后工资9000元。比较个税新政前和新政后,家庭个税负担差异。

五、教学实施过程

(一)信息共享提素养

学习通随机选择学生,投屏其课前精选的个人所得税的“热点”视频,师生对视频内容展开讨论。通过本环节,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热点,拓展知识获取渠道,培养学生涉税素养,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问题推送引话题

在学习通发布话题讨论“你理想中的工资是多少?你希望是多缴税还是少缴税?你未来结婚后打算生育几个孩子?你觉得目前你父母家庭负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使学生学会思考家庭、父母、未来,正视社会现实问题,理解父母的辛劳、不易,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推本溯源抓要点

1.观看视频“个人所得税改革亮点”,引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以及婴幼儿照护。通过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2.以新闻热点“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要二胎或三胎?”为切入点讲述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婚育观,增强家庭、社会责任感。

3.以“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理念引出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做好职业规划。以“看病难、看病贵”阐述国家目前的医保体系,点出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通过热点话题“不要指责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讲述当前的社会现状,阐述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4.以“您陪我长大 我陪您变老”剖析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弘扬“尊老 爱老 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呼吁大家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

(四)小试牛刀夯基础

通过一个家庭案例,计算专项附加扣除新政前后家庭个人所得税税负差异,得出结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家庭的税收负担。这一改革举措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幼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要求的深刻体现,也是二十大报告为民造福的精神指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由此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五)违法案例拓视野

播放视频“明星偷逃税款”,强调其违法违规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税收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决不能接受“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纳税是基本义务,遵纪守法是最低要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和道德观。

六、案例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精彩

1.通过身边的实例,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常常被忽略掉的家庭教育、就业与医疗、老人赡养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关注国家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等社会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育观、家庭观。

2.将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使学生更加明晰个人所得税政策规定攸关每个人切身利益,明确知识学有所用,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提高学习内驱力。

3.通过正面知识点的灌输和反面案例的警示,进一步加强本节课对学生思维、观念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税收法律法规的威严以及个人所得税法的“人性化”,明确个税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不足与改进

1.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本节课所利用到的信息化手段只有学习通和一些视频资源,手段比较单一,未来须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须进一步加强。税法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环节较少,教师需要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理实一体,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完善评价体系。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及时跟进学生学习效果。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