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学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小玉
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建立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2004 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现在,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孔子学院对促进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孔子学院对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中国的汉语文化推广机构以孔子命名,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宣布“孔子”是中国语言文化推广与传播的代言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品牌,这表明“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首肯。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多家孔子学院,对国内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4 年以来,随着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遍及世界各地,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也随之在中国大地涌动。从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评讲《三国》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引发民众“孔子热”,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流行畅销,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中华标志城的酝酿,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 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转向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其次,孔子学院对外构建了为世界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行做法。通过民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让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我们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孔子学院不仅仅是推广汉语教学的机构,它也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儒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而且也是一座加深中国与外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驿站与桥梁。海外孔子学院在进行汉语教学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例如:包饺子、用筷子、练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常识、风俗习惯及政治经济环境与制度等等。
文化走出国门,是现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普遍趋势。中国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平等友好的文化交流,通过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了解中国文化。文化交流是友谊的大使,是国际间互利互惠的纽带和桥梁。在西方文化话语权占主导的时代,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中国的误读与误解。通过孔子学院多角度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从而推动建设长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