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道德讲坛 
 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理论学习
 文明创建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道德讲坛>> 正文

国学经典与人格国性

2013年05月27日 21:19  点击:[]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要了解欧洲文化,就不能不读《圣经》;要了解伊斯兰文化,就不能不读《古兰经》;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孟子》。经典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话题,即价值体系问题。所以经典的话语历久而弥新,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典在一片质疑声中衰微,但也有不少前辈起而捍卫它,有些论述精辟隽永,至今令人回味无穷。1913,严复在中央教育会作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讲演,提出经典教育的主题是人格与国性的观点:

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加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亡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严复持论并不孤独,许多知识精英有此共识。1911,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为唐国安,他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13,周诒春接任校长,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1925,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秋季始业式上说:“所谓教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在严复此次讲演的次年(1914),梁启超应邀在清华作了题为《君子》的著名讲演,通篇所谈都是人格教育。

近代以来,尊孔与反孔,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提倡读经,是为了表达尊孔的诉求,还是为了用线装书炫耀于人?严复说都不是,读经不是为人之事”,不是读给别人看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你读不读经,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其于孔子,更加无损。那么,为何还要读孔子的经典?严复的理由是:“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依然怀抱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念,为此而删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育人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是包括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这就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之后,孟子发挥孔子的人格学说,仁、义、礼、知等四种善端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后世的学者,不断丰富与完善关于人格的内涵,如韩愈解释仁义道德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以说,《四书》论述的核心,是如何修身,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

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什么是国性?严复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

严复关于国性理念,至迟韩愈就已经意识到了。唐代佛教盛行,朝野争先,大有取代中华本土文化之势。韩愈乃作《原道》,说中国有自古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承传不绝,韩愈称之为道统”,如今居然濒临断绝,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这是韩愈的文化自觉。顾炎武生于明清之际,当时的汉文化,面临被清军剿灭的危险。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篇中警醒民众:要识别亡国亡天下的不同,“亡国只是政权易姓,本位文化依旧,无碍大局;“亡天下则是政权与本位文化都被颠覆,是亡国灭种。这是顾炎武的文化自觉。

严复完全赞同顾炎武的理念,所以把国性视为国家存立的根基。严复历数世界上因为国性消灭,而徒存躯壳的古文明,这些国家虽名存天壤之间,问其国性,无有存者”,“旧之声明文物,斩然无余。夷考其国,虽未易主,盖已真亡。严复认为,只要国性还在,即使被其他民族征服,也还有复国的希望,就不是真亡。严复批评某些反对经典教育的人士:“身为中国人,自侮中国之经,而于蒙养之地,别施手眼,则亡天下之实,公等当之!”人格针对个人而言,国性则针对民族的总体而言。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这是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的关键,彼此没有文化认同的民族只能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向上的合力,在国势危殆时期,文化认同尤为重要;二是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的高下,严复指出,中国经典指示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见义不为无勇,终身可为唯恕;称性善,严义利;人当为大丈夫等等的理念,都值得珍视,“凡皆服膺一言,即为人最贵”,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极为有益,只有民族的总体素质提升了,才能谈及民族的发展。

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科技长期处于后进状态,因而把学习西方科技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学校的主要工作都围绕于此展开,因而忽略了人格教育的环节,人格教育在所有层次的学校缺席。怎样修身进德,如何诚信为人等基础道德问题,被虚悬一格,若有若无;或者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中小学只关注升学率,大专院校成了职业技术的教培中心。不少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天长日久,这种状况势必会引发社会问题。

国性的问题,近代以来始终没有很好解决,需要努力的空间很大。在所谓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我们向外界学习,同时也会对我们的本位文化造成某种程度消解。这就需要很好培育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之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否则,一旦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呈散射状态,则民族振兴的话题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这是属于文化战略层面的任务,尤其不可忽略。此外,民族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一个民族的素质优秀与否,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奏效,需要国家长期的投入与规划,目标要具体,方法要得当。鄙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任务艰巨,但早抓早主动,晚抓晚主动,不抓则永远被动。

    诚如严复所指出的,传统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人格和国性教育的丰富资源。用好这一资源,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举国上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上一条:何为孝道 下一条:关于全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实施意见

关闭

 
 
    • CopyRight 2007-2018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尉路18号

    • 电话:00371-66727260 66727605 66727123    传真:0371-6672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