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成本把“尊老”传统淹没
魏方超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被尊为“礼仪之邦”。其重要标志,就是对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美不过夕阳红”,甚至把“重阳节”专门设置为老人们的节日。可见我们对老人们的尊重。
老人摔倒是否该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一个体质衰弱的老人来说,他是无法自己站起来的,或者站起来很困难。你不扶,我也不扶,那他就只能是自己趴在路上——这种景观恐怕不好看吧!但在搀扶老人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摔倒。摔倒不是无缘无故的,有可能是腿脚不便,也有可能是疾病发作等。必须有头脑,不能乱扶。如果老人是因为疾病发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搀扶,极有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比如加速了病情,甚至导致不幸去世等等。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并不是因为人们都懂得上面所说的道理,即怕产生不良影响,而是——怕被讹诈!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某老人摔倒,行人好心搀扶,却被告上法院。最早被报道的此类新闻,就是“南京彭宇案”,而此后,似乎这已经引领了一个时代“潮流”:温州彭宇案、厦门彭宇案、西安彭宇案、郑州彭宇案,以及最近的江苏如皋的彭宇案,客车司机不得不靠“影像资料”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我们就怕了,我们不敢做好人了,我们不敢去搀扶摔倒的老人了。于是,就有了老人摔倒半个小时无人搀扶,不幸家门口遇难;就有了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导致脑溢血;等等。这些社会现象拷问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诚然,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交通设施逐渐趋于完善。笔者家乡是中原一个小县城,记得有次半年回了一趟家乡,惊讶于竟然发生了那么大变化,以至于我都有些不敢相信。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速度——从CPI就可以感受得到。但让我们更惊叹的确实——道德素质的急剧下降!
我们每个人都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然而,随着我们每个人的长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却没有看到任何正面的教育成果,反而感觉整个社会风气大不如前。
是我们当代人素质整体不行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社会经济的发展,难道一定是以道德堕落为代价吗?为什么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却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呢?教育的作用究竟在哪儿?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来回答?同样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更是让人头疼:被搀扶的老人为何会“恩将仇报”,诬陷好人呢?
我们都知道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救活了那条蛇,反而被蛇咬死。当然,这么比喻,可能有些过分了。——也许老人们摔倒之后,确实是头脑空白,记不得了,不清楚了,不知道是不是了——我更希望是这样,这样的话,至少还让我们不至于过于心寒,还不至于让我们不敢去做好人。
笔者曾经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些国家规定,对于有可能会对社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新闻事件,新闻媒体不得播报。——这种做法也许有些极端,但我反而更喜欢这样的做法。这样做,至少让我们还知道,在社会上,还是可以做好人的。这就涉及新闻媒体的作用了。媒体在播报这些新闻的时候,其动机,我想,绝对不会简简单单是道德方面的,而是考虑如何吸引人的眼球,如何制造新闻。可以说,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并不太好的角色。我觉得,作为国家新闻媒体的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是应该下一些功夫的,那些可能会对社会风气社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新闻事件,是不是应该播报,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播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解决的办法还是在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言说,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引导。我们都讨厌空洞的言说,都知道空洞言说毫无用处,然而我们却还在继续空洞言说。中国有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道德传统。这些资源、这些传统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来做教育,告诉了我们该如何来塑造自己的以及他人的道德。这是需要我们继承的。
(责编:唯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