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菁慧】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 “三全育人”格局,10月22日,计算机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研室在312会议室召开专题教研会,聚焦“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全体教师围绕“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展开研讨,明确“盐溶于汤”理念——拒绝表面化“加法”,让价值引领渗透教学全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会议首先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时效性与耐度平衡问题。拒绝热搜式疲劳,热点用不好,学生审美疲劳,思政效果适得其反。比如近年来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等文化IP,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事件,很多学生在开学第一课、通识课程、其他专业课程中已多次接触相关案例,多次重复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思政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热点堆砌的误解。因此在热点挖掘时,一方面,要关注时代热点与行业动态,选取与计算机专业紧密相关的前沿案例,如国产操作系统研发突破、网络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等,让思政元素具备时效性,体现专业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耐度,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如科研工作者的爱国奉献精神、技术创新中的攻坚克难品质、网络空间的责任与担当等,将热点事件转化为长效育人素材。
其次,使用“生活切口”替代“宏大叙事”,杜绝盲从灌输,与其讲大道理,不如聊身边事。这些贴近生活的小事,反而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专业知识与自身生活、社会责任的关联,引发共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思政目标不能脱离专业知识“另起炉灶”,必须与课程知识紧密关联、保持一致性,这是推进课程思政落地见效的关键。对此,提出“宏观——微观”双向联动的融合策略,确保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
在宏观层面,明确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为主线,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纳入同一张“德育目标地图”。通过梳理各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目标,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定位,同时,加强课程间的思政内容衔接,避免重复与遗漏,形成“课程联动、协同育人”的整体格局,让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技术服务国家战略、个人投身强国建设”的认知体系。
在微观层面,要求每一位教师深入挖掘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深层次原理与思政元素的关联点,实现“知识点”与“值价观”的精准对接。例如,在《交换路由技术》课程讲到ARP协议时,可拓展“ARP欺骗如何导致网络瘫痪”案例,激发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培养防范网络攻击、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意识;等。这种“知识原理+思政关联”的教学方式,让思政元素不再是“附加题”,而是融入专业知识的“必答题”,真正实现“学知识、明道理、育品格”的统一。
当技术节点被赋予家国温度、生活案例升腾起价值光芒,思政之盐便真正溶于专业之汤,既守住课堂的“鲜”,也守住育人的“咸”。此次会议为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提供了“时效—生活—关联”三维路径,未来教研室将持续迭代案例、共享资源,让每一行代码、每一次握手都传递强国之声,培养兼具精湛技能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红客,为网络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一审:李娜,二审:李兆芃,三审:喻林/摄影:郑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