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惠孔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号召,深刻把握金融科技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金融学院“传薪者”实践团前往中原金融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服务,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文化之旅。

学习篇:聚焦金融前沿,解锁数字密码
为了提升金融知识素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学院组织45名学生参加中原金融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十六期中原金融大讲堂。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以“破局与重构:数字金融发展的再思考与最新实践”为主题,进行精彩授课。

孟博士从国家金融战略高度阐述了金融领域“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内涵与联系。他重点讲解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清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应用场景。并通过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差异,启发思考未来金融业态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数字金融作为关键支撑,正在加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推动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孟博士还强调,未来金融业需以“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行业生态。


最后,孟博士向同学们阐述了数字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强调数据资产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后,将打破传统金融的既有格局。智能金融领域,他指出大数据风控、大模型、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区块链金融领域,他介绍分析了稳定币与RWA、供应链金融、元宇宙与NFT、去中心金融等内容。
孟博士以扎实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为同学们提供了数字金融发展的全景视角,既有政策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为行业“破局与重构”指明了方向。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视野,明晰了专业发展方向,更激发了对数字金融领域的浓厚兴趣。
服务篇:馆校联动聚合力,实践服务显担当
为强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深化社会实践服务,金融学院“传薪者”实践团为中原金融博物馆“博物馆金融大讲堂”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以专业、热情的志愿服务展现金融学子的责任担当。

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精心布置会场,整齐摆放桌椅、提前准备茶水;活动入口处,志愿者有序引导参会人员签到,耐心解答疑问,并在关键路口进行指引,确保参会嘉宾顺利抵达讲座会场;讲座过程中,他们时刻关注嘉宾需求,提供周到服务。


志愿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效的协作,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金融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

实践篇:助力研学活动,锻造专业本领
为践行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假期期间,实践团还为中原金融博物馆与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少儿财商研学活动提供了服务保障,以实际行动普及金融文化,厚植青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活动前期,馆长与引导教师围绕研学活动目的、流程、安全规范、服务细节等内容,向志愿者团队进行详细讲解。他们指出,研学活动以任务驱动引导儿童参观展馆,设计了包括古钱币欣赏、“盖个印章,把古钱币带回家”、“北宋交子知多少”等多个趣味活动。志愿者们按职责划分为接待引导组、秩序维护组、互动教学组与后勤保障组,大家明确任务,以专业素养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活动过程中,接待引导组在入口处核验预约信息,引导孩子们有序入场;展厅内,志愿者进行指引和提示,维护参观秩序,及时答疑解惑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手工体验环节,志愿者手持印章,耐心引导孩子们体验北宋交子的印刷。一系列活动将金融文化学习与特色文物知识有机融合,有效增强了孩子们对我国钱币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了历史素养。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引导家长和孩子有序离场,收集活动意见建议,进行场馆清洁,做好活动收尾工作。本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服务感悟我国古代的金融智慧,帮助实践团成员拓展了专业视野,更好把握金融历史发展脉络,丰富了学习和实践场景。


金融学院一直以来持续深化“传薪者”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红色金融文化为指引,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勇担青年使命。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金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金融的精神火炬在青年手中代代相传,为推进学校及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智慧与青春力量!
【一审:惠孔莹/二审:李靖宇/三审:赵碧漪/摄影:王梦雅、杨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