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3-06-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朱喜国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大批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综合素质好,适应性强的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笔者就此谈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临的是信息革命的世纪,她给高等教育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既继承和发扬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又大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拓宽视野,既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才能产生比较明晰的改革路。

更新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要根据高等教育法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树立新的人才观。其中,创新是灵魂,实践是关键。第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环境氛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效果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重视学生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培养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举,教会学生做人与做事并举,实现个人成就与承担社会责任并举。第四,更新教育观念要以教师为主体。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没有高品位的教育质量。只有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并充分调动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才。传统的教育观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而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主题意识,更注重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与发挥。因此,不仅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而且学生也要更新自己的成才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江泽民同志的“四个统一”不但是青年学生完善自我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行为准则,而且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先导,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把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到实践中去,树立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习是客体,对教师只有被动服从,因此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毫无民主可言,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活力。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创新人才,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现代大学精神自身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新人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这种新的师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合作式的交往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关注则始于80年代中期,它是随着哲学界对主体性讨论的深入而在教育界逐渐出现的,它要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平等发表意见的权力,使学生有与教师、同学平等、自由交往的机会,让学生以主动交往为形式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有人在考察教育形态的发展历史后,认为教育的形态起源与人与人的交往,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也有学者通过对教育本质的考察,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并认为,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育教学就无法存在。只有在有交往,有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能有教育教学的出现。教学社会学也从师生交往的角度对师生关系、交往时间、空间的构成、师生互动类型及互动差异方面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识到,教育教学关系是在特定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交往存在与教育教学之中,但教育教学活动必然要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才能完成,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也是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把交往论作为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交往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正确、全面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而言,多样的师生交往,有助于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教育教学交往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共享生活经验,对己有的分歧逐步达成共识,促进学生高级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交往还能够促进社会性学习,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素质,如语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交往还是形成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逐步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并在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交往活动中发展各自的主体实践能力。另外交往还对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可以使学生在竞争基础上进行充分地合作,并使合作与竞争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把学生由过去相对封闭的独立个体转变为开放的群体,并在这一群体中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各具特色、富有创造活力、健康丰富的个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从交往的角度来理解,才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平等,理解、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中。这一观念转变可以使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学生,也使教师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是需要交往而且必须通过交往来学习知识、丰富情感、发展个性的。交往也利于教师把自己和学生都作为平等交往的主体来看待,并注意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师生交往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管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用在素质教育涵义上恰如其分。他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使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得以升华。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发展,不仅取决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一个人生活在当代社会里情商比智商重要得多。情商就是有自信,有自知之明,有自律,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同情心,工作主动投入,有热情。情商的培养是对人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人文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产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声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唤醒人类良知,这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含义。德育是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从主体需要出大得到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思想。人文关怀就是要促进人的精神支柱、人的意义的追求、人的终极理想,植根于显示生活。人文关怀是人性不断升华的根据。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

2、注意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

以学生为本的道德理念,就是要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个性即禀赋。一般表示为兴趣、爱好、特长。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是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创造个性特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觉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一个拔尖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古人讲,高山会有深谷,有奇才会有怪癖。人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个方面,其他方面往往容易出现缺陷。如果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扶煞卓越,埋没人才。

工业社会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性、多边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是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希望)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身心发现规律特点,塑造思想品格,决不是培养个人主义。个性和个人主义是两回事,个性发展完全合乎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现在我们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样样都行,事事都成,结果将来可能一事无成。有人文科好,理科差;有人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差,都不足为奇。文学大师钱中书、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就很差很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质和可能,从不同角度评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陈景润当教师的时候,因其拙于严词不合格,后做数学研究,把其特长“发挥到最大值”。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说,以前我是学机械工程的,可是我总看不懂机械图,迫不得已改学物理。因此我们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发掘其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打破传统模式,达到知行统一

传统的教育理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个性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主权,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统一、规范的模式进行培养。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中单向授受的模式里,学生只能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也缺乏平等的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在管理模式上,只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把学校的主要任务定为一定的规矩和统一的模式去教学生、管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自我管理、实践能力的养成使学生知与行严重脱节。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去有效地解决学生“知、行”分离的问题。将德育渗透与学生学习、生活,包括专业技术学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中,符合品德养成规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升华为自觉的行动,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产生科研相结合的教育,应自始自终强调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如果脱离了职业教育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知识传授、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而且应把实践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